添加日期:2011年8月11日 阅读:1270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机体肠道乳糖酶缺乏无法消化乳糖,肠内未水解的乳糖(双糖)引起渗透作用,进而出现肠道吸收障碍而导致腹泻。
临床常把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亦有称之为先天性和获得性的。典型症状为食入含乳糖类食品后很快出现腹胀、肠胀气、腹部绞痛和腹泻,特点为喷射性腹泻,大便有较多水分和泡沫,大便镜检常无异常。
要确定是否为乳糖不耐受,需要去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通常,在医院会检查大便状态,虽这项检查对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辨认幼儿是否存在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较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做乳糖呼吸氢试验。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引起肠黏膜损伤的原发病,如牛奶/大豆蛋白过敏、乳糜泻、炎性肠病等,这些疾病在肠黏膜受损的基础上均会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在限制乳糖时可改善吸收不良状况、略减轻腹泻症状,但不能修复肠黏膜,如不能及时鉴别则将贻误原发病的诊治。
祛除相关乳糖饮食或给予低乳糖饮食如免乳糖奶粉、豆奶类,补充相关酶类口服制剂可大大减轻症状。一般认为乳糖不耐受是终身性疾病,大部分病人不能完全恢复对乳糖的消化能力,但伴随小剂量的反复刺激,成人的忍耐性会增强而症状减轻。
获得性乳糖不耐受症常常可能继发于一次扩散性的小肠黏膜功能障碍,肠黏膜损伤和/或酶活性的进行性丢失,如急性胃肠炎后一般可有两周时间乳糖(双糖)不耐受,又称暂时性乳糖不耐受,需短期限制乳糖即可。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小婴儿的受损肠黏膜和/或酶活性的恢复更加**。一个健康婴儿,*近得过病毒性疾病(如轮状病毒肠炎),随之有长期的腹泻,应考虑是肠黏膜受损后继发双糖酶缺乏致吸收不良,结合化验检查可诊断乳糖/双糖不耐受症。此后需较长时间限制乳糖,吃免乳糖奶粉,甚至有母乳不耐受者需用去乳糖母乳,直至肠黏膜恢复。
对于您外孙的情况,我认为基本符合乳糖不耐受症状,需进一步检查确诊。临床上这种情况也可以不做检查,直接给予试验性治疗,也就是祛除乳糖饮食两周(不吃牛奶及奶制品),腹泻停止即可诊断。
如果无效应考虑诊断婴儿慢性非特异性腹泻,又称婴儿结肠敏感症。基本原因是肠蠕动过快所致,多为肠道感染后诱发。临床表现常为6~20个月的健康儿,每日3~6次水样或黏液糊样大便,常常喷出,恶臭,伴肠绞痛,便中可见食物颗粒,但无夜间排便,虽腹泻迁延,但体重不减。此症无需特殊治疗,建议给予高脂、高蛋白、低糖、低纤维素饮食。
责任编辑:宋娟 WWW.1168.TV 2011-8-11 9:15:10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