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日期:2012年10月31日 阅读:643
对职场卫生“暗箭”展开“追踪”,共收获两千余份问卷,在有力“证据”的支撑下,倾力联手,与你一起防御职场“暗箭”……“暗箭”之一:室内空气不流通危害指数:四颗星办公室作为上班族“根据地”,是职场人士长期盘踞的“大本营”。而当集约型办公室风靡的时候,半封闭、拥挤的环境加上密集的办公设备,让“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办公场所,成为人们健康的*大隐患。
显示,28.45%的职场人士因为空气不流通而对办公室环境表示不满,20.22%的人士将其列为职场健康隐患的*大“元凶”。
职场调查:健康“暗箭”谁中过招?(图片来源:凤凰网健康)平谷区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表示,空气品质、湿度平衡、光照、通风状况和清洁程度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对于每天8小时工作在写字楼里的现代人来说,高科技办公设备释放的有害物质也给现代人带来了“办公室综合症”。英国过敏症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办公设备会释放有害人体健康的臭氧气体,臭氧会诱发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臭氧还能破坏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B,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褐斑,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工作时,还会产生大量的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等有机废气。
因此,每天的开窗通风必不可少,在办公桌大量摆放绿植有利于净化室内空气。定期对办公用品进行消毒、清洁,细不可少。
“暗箭”之二:公共场合二手烟危害指数:四颗星你会在公共场所吸烟吗?很多人答案肯定是“不会”,然而在本期“职场卫生习惯”调查中显示,仍有40%左右的人群对二手烟的危害了解不多。只有13.64%的职场人士认为在公共区域吸烟是职场一大健康隐患。
职场调查:健康“暗箭”谁中过招?“二手烟的危害非常大”,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病症的人超过100万,其中,因吸二手烟而死亡的人数就超10万人,办公室、餐厅等公共场所正是二手烟传播的主要区域。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指出,二手烟雾每年造成60万例过早死亡。设立独立通风的吸烟区,并不能使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雾的有害影响。即使两个区域之间的门是关闭的,以及即使有通风设施,二手烟雾依然会从吸烟区扩散至无烟区。只有**的无烟环境才可提供有效的保护。
**建议:拒绝二手烟是每个职场人的职责,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健康安全,在公共场所劝阻吸烟要态度坚决。
“暗箭”之三:咳嗽、喷嚏时无遮掩危害指数:三星半咳嗽,打喷嚏,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也包含鲜为人知的大学问。当肺结核、肺炎、流感等传染病患者咳嗽、喷嚏时,体内的病菌便会随口腔唾液、鼻腔分泌物扩散到周围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其*远距离可达4~5米。若一名健康人进入该区域,就有“机会”吸入被病菌污染的空气而感染发病,这些你都知道吗?
职场调查:健康“暗箭”谁中过招?(图片来源:凤凰网健康)职场调查:健康“暗箭”谁中过招?据凤凰网健康推出的调查显示,58.97%的人对于公共场合的“咳嗽礼仪”尚处于“一知半解”的层次,43.33%的人在咳嗽、打喷嚏后不会及时洗手,只是简单的用纸擦拭。对于日常咳嗽、喷嚏这些“小动作”,职场人士似乎并没有“看在眼里”。
为此,**表示,长期在办公室、地铁、娱乐场所等场所活动的人群,非常容易受到因咳嗽或打喷嚏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病症。
建议公众在共场合遵守“咳嗽礼仪”:打喷嚏、咳嗽时有纸巾就用纸巾捂着打,然后把纸丢进垃圾桶;如果没有纸巾就对着胳膊打,喷出的飞沫虽附在衣服上,至少会阻断病毒经手接触的传播。
这样的“咳嗽礼仪”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倡导,但目前在中国,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疾控中心《新发传染性疾病》调查报告称:肺结核、流感等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主要传播途径;普普通通一次咳嗽会产生3000个微小飞沫,每次咳嗽所包含的流感病毒数量*多可达1.95万个。
**还建议,应在地铁、公交车、办公室等公共空间张贴咳嗽、喷嚏、烟尘等健康行为规范,提高公众知晓率,保护公众健康权益,劝道并纠正不健康行为。
此外,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个人行为在本次调查中同样“位居高位”。为此,“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就成为当下预防之潮流,身体力行,管好自己的“小动作”,才能治好社会的“大问题”,才能在公共空间中做到“游刃有余”,成功躲避职场“暗箭”的“追杀”。
责任编辑:王静 WWW.1168.TV 2012-10-31 14:17:39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