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日期:2011年8月9日 阅读:617
■合理调整饮食
立秋后,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空气逐渐干燥,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头痛、手足心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症。因此,秋季每日水的摄入量应达到2.5升,以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
进入秋季,应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并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萝卜、黄瓜、冬瓜、西红柿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广柑、椰子汁。
■不可盲目进补
秋天气候凉爽,人们因“疰夏”所致的身体消瘦逐渐恢复,味觉增强,人体食欲大增,因此,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贴秋膘”,此法为民间养生习俗之一。在秋天,虽然可以“贴秋膘”,但鱼、肉也不能吃得太多,尤其不能大吃肥肉,以免血脂升高,诱发冠心病和癌症。
如果某些食物摄取过多,会发生一系列疾病,如摄取过多的脂肪会发生肥胖,病和乳腺癌、宫颈癌;摄取过多的食盐,会诱发高血压。大量临床实例告诫人们,秋季如不注意进补的原则、方法和补品的选择,盲目“乱补”,不但于健康无益,反而可能致病。
■注意饮食卫生
早秋季节,气温仍然较高,是蚊蝇滋生和病菌繁殖的*佳时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兼之人体胃肠功能经盛夏消磨,处于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饮食稍有不慎,即可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8月份,我国细菌性痢疾患者增加了9万多,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品污染,把住“病从口入”关。不吃生的、腐败的和未煮熟的食物,尽量少吃海鲜类食品;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时要清洗消毒;家中吃剩的食品,下餐再吃时一定要充分加热煮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责任编辑:宋娟 WWW.1168.TV 2011-8-9 8:44:16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