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富贵病”,花生具有很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添加日期:2011年6月3日 阅读:773

        花生对抗衰老有帮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营养界**首先发起对花生油、花生酱及花生制品的科学研究,发现它们含有多种有益健康因子。美国科学家在花生中发现了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是肿瘤类疾病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预防剂。美国学者艾尔·敏德尔1998年编辑出版的《抗衰老圣典》中,白藜芦醇被列为“100种*热门有效的抗衰老物质”之一。2001年,墨西哥《消息报》题为《植物固醇与健康》的文章说,花生和花生制品对城市人的“富贵病”,具有很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中国预防医学院检验结果表明:每百克花生油的含锌量达8.48毫克,锌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激活中老年人的脑细胞。常吃花生制品,可缓解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延缓衰老。
        多食花生可帮助减肥
        近来,营养**们发现:优质花生油和其他花生制品中有一种叫叶酸的营养素,其含有大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增加热量散发,燃烧有害胆固醇,降低高血脂。花生制品中还含有多种有益的纤维素,有清除肠内垃圾的作用,不会导致肥胖。
        吃花生好处多,但是以下的这些人不适合吃花生,请注意: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需控制每日摄入的总能量,因此,每天使用炒菜油不能超过三汤匙(30g)。但18粒花生就相当于一勺油(10g),能够产生90千卡的热量。
        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高脂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花生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只能加重病情,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危及生命。
        痛风患者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症。由于高脂饮食会减少尿酸排出,加重病情,所以痛风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花生,痛风缓解期也只能适量进食。
        胆囊切除者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人吃饭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利消化吸收。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对胆囊刺激*强,使胆汁大量排放。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储存,势必影响对花生等油料作物中脂肪的消化。
        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患者
        此类患者多有慢性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状,饮食上宜少量多餐、清淡少油。花生属坚果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过高,很难消化吸收,此类患者应禁食。
        还有哪些人不宜吃花生
        此外,还有些人不适宜吃花生,主要是:动脉硬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也要少吃花生;花生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对消除外伤瘀血不利,会增加疼痛,有外伤者暂时少吃花生;花生含丰富的油脂,有滑肠作用,所以肠胃积滞、大便稀溏者花生一次不要服用过多,多食容易出现腹胀,助火生痰。

                         责任编辑:李静    WWW.1168.TV    2011-6-3 8:54:49

    文章来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

本文标签: 肠胃积滞

相关新闻

  • 版权所有 1168医药保健品招商网-WWW.1168.TV Copyright © 2008-2025 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编号 (粤)-经营性-2014-0016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4090958号公网安备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390号
    1168医药保健品招商网专业提供:医药等产品信息的网站招商平台,打造中国成交率最高的网络医药招商网站→返回顶部←
    本网站只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销售服务,不对交易过程担负任何法律责任,请交易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