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日期:2011年1月19日 阅读:76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通过对肝癌转移机理进行10多年的潜心钻研,相关研究成果“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有多项新发现。
癌转移是癌症病人主要死因。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癌转移是癌症的晚期现象,忽视了从源头上早期进行干预;对于癌转移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癌细胞入手进行寻找,但毫无重点,好似大海捞针,忽视了对肿瘤微环境和整体方面的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过研究发现了肝癌转移机理。
▲**发现肝癌转移相关基因改变在原发瘤阶段已存在。
过去认为转移潜能的获得是癌进展过程中癌细胞克隆筛选的结果,而我们通过比较有和无转移的肝癌组织基因表达谱,发现肝癌转移基因改变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从而可解析临床上同样的小肝癌切除而预后却明显不同,为早期预测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还建立了一个含153基因的转移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肝癌转移。证实其中的骨桥蛋白可用于肝癌转移临床预测,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发现肝癌细胞中染色体8p缺失与肝癌转移关系*大。
在人体基因组中多个染色体异常与转移有关,第8号染色体短臂(8p)缺失是重点,尤其在8p11.2和8p23部位。克隆和鉴定位于8P的肝癌转移抑制基因HTPAP,经体内外研究证实可抑制肝癌转移。临床也证实肝癌组织和病人外周血DNA中8p缺失可用于转移预测。
▲**发现癌旁肝组织中炎症免疫反应失衡促进转移。
过去癌转移研究主要从癌细胞入手,我们**发现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炎症免疫反应状态也是影响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中17个与免疫(不是与侵袭)相关基因也可预测肝癌转移。这样既扩大了癌转移的研究视野,又提示了癌转移不单反映在癌本身,还反映在癌周微环境及机体全身,成为癌转移预测防治应从整体入手的一个依据。
以上三个发现丰富和补充了经典转移理论:转移潜能的获得主要来自原发瘤,且在其进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微环境等)的影响;肝癌转移相关分子模型可以对肝癌转移作出临床预测,从而能够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监测和有效干预,减少反复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转移防治应重视早期防治,除对肿瘤因素进行治疗外,还应对机体全身和局部微环境进行监测和干预。
责任编辑:陈江涛 WWW.1168.TV 2011-1-19 17:22:06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