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日期:2013年3月1日 阅读:652
控制饮食:一些妇女在绝经后期,体重增加,脂肪沉积在腹部、腰臀部、背肩、臂部、乳房等处,形成“发福”体态。这样不仅增加心脏负担,而且易患动脉硬化、冠心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补充蛋白质:以牛奶、瘦肉、鱼、大豆等食物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豆制品,营养成分比较齐全,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还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建议:症状严重者需补充雌激素,症状不明显可食补,女性进入更年期,比过去早了5年。
**认为,这可能和工作压力大等有关。
**则将41岁看做女性的分水岭:“国际上统一认为,41岁是进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龄。而如果在40岁前出现‘早更’,像卵巢早衰引起的更年期综合征就属于疾病了。”她提醒:“更年期并不是以绝经期开始的,而是指卵巢从旺盛到衰老的一个过程,绝经只是一个重要标志,更年期是围绕它前后的一个过程。”
更年期女性易出现骨质疏松,而单纯补钙不易吸收。补充雌激素*大的好处就是减少骨丢失。
一方面,雌激素补充是缓解更年期症状的一个有效疗法,另一方面,有说法认为补充雌激素会提高乳腺癌发病率。41岁,女人面临一个分水岭和一个选择。
**说:“美国的调查显示,补充雌激素后乳腺癌的患病率提高了,停止补充后则有下降,而我国目前没有这样的数据。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补充雌激素可能导致良性病加重,也可能提高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变成浸润性癌的几率,所以补充要谨慎。”认为:“乳腺癌的特征就是雌激素偏高。而各种激素互相转化,单一补哪一种激素,造成激素不平衡也容易出问题。”
边爱平的看法是:“虽然国外号召终身用雌激素,但建议女性用药一般不超过5年。”
关于补充雌激素,**提出了一个限定门槛:症状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但要在医生指导下选药及定量。
补充雌激素要经过抽血检查,看是不是激素水平、内分泌的问题。在全身体检中,明确没有严重的高血压、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和血栓类疾病,因为雌激素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在妇科方面,要明确子宫肌瘤数目不超过3个,直径不大于3厘米,无卵巢肌瘤及乳房肿块,有子宫内膜增厚、乳腺增生也尽量不补。
“除了这些禁忌证,还要排除一些高危因素后再补充,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要慎用。”崔树德说。
在补充过程中,建议每半年做一次阴道B超,确认子宫内膜厚度不超过5毫米;一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并且在用量上从大到小。
“人的卵巢就像一个仓库,每个月排卵就像运出一批货,货物运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更年期是一个自然的阶段,没有办法预防。”。无法预防,是否可以推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中心蔡东联教授建议,如果有女性工作压力大,提早注意有一定帮助,“比如每天吃豆制品,干黄豆25克,或补充一些含大豆异黄酮的补品等”。
如症状不明显,可用中药调节,辨证进行疏肝理气、调节阴阳,可以缓解烦躁症状。
女性更年期症状患者坚持服用保健食品来补充更年期所缺乏各种元素来缓解更年期症状。
多吃蔬菜、水果和土豆、胡萝卜等根茎类食物以补充维生素、纤维素、无机盐和水分。并应多吃富含硫胺素和烟酸的食物,如杂粮、糙米及豆类食品。硫胺素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烟酸可扩张血管,对降低血压有利。
增加钙的摄取量:绝经前的妇女每天要补充钙1000毫克,绝经后的妇女要摄入1500毫克,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以增强钙的吸收。必要时需加服钙制剂和补充雌激素,如科豪天雌等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补充雌激素,缓解更年期症状,科学有效。
更年期妇女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让骨质经常受到应力刺激,吸收足量的钙保持强壮,并预防骨质疏松。
做好卵巢的保养也对缓解更年期症状有很大帮助。在这期间如果能够通过食物来补充这些激素也能够很好的缓解更年期症状。建议女性朋友们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者食品。
不宜多饮酒过量饮酒:否则易引起消化系统、心血管、神经系统的损害……合理的睡眠:对于更年期患者的身体健康来讲,显得十分重要。
对女性更年期症状患者给予充分理解和关怀,消除其紧张情绪。
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后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其中以绝经为突出的表现。绝经的年龄因人而易,一般在45—52岁之间。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叫更年期综合征。
责任编辑:王鹏杰 WWW.1168.TV 2013-3-1 10:31:08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