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日期:2013年1月30日 阅读:773
粽子虽然好吃,却不是人人都能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营养**提醒慢性病患者,美味粽子还是少吃为妙。
因为粽子中糯米粘度高,难以消化,容易使消化功能差的人肚腹闷胀,有的甚至一吃就“滞”。而甜粽由于含糖分较多,容易提升人体内血糖含量,因此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是不宜多吃粽子的。
**建议,*好不要把粽子当早饭吃。**认为,由于粽子多是糯米做的,不易消化,所以一大早就吃粽子,会使它们停留在胃里的时间过长,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慢性胃病、胃溃疡的人发病。吃粽子时*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而且每次不宜多吃。 此外,睡前两小时*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儿童:过多食用,易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15个月以下的小孩*好就别给他吃了,吃也只是浅尝为好。**认为,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助消化还可自配消化茶,配方为陈皮二钱、麦芽二钱、佛手柑三钱、山楂三钱、乌梅一钱、甘草一钱半,加入一升开水熬煮,还可当养生茶饮用。
食品沿革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责任编辑:王鹏杰 WWW.1168.TV 2013-1-30 11:24:40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