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久接触耳机预防突聋现象

    添加日期:2013年1月21日 阅读:716

      “从突聋患者就医情况看,发病前几乎没有明显的征兆,大多数在凌晨或清晨起床后不久发病,睡眠不足、情绪紧张、心理或精神压力大、春节期间应酬多生活作息不规律、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饮酒等均可为突聋发生的诱因。突聋发生的同时,伴有突然耳鸣,听力下降。有的人警觉性高,及时就医,经过及时治疗,恢复**高效;有的人认为只是暂时性的耳朵不舒服,拖延治疗,错过了*佳治疗时间,那么,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有的甚至无法恢复听力。”武警医院耳鼻咽喉中心甘忠医生提醒,突发性耳聋越是拖延治疗,治疗效果就越差,有的甚至因此丧失听力。
      耳鸣伴听力下降应马上就诊许多突发性耳聋患者没有认识到,拖延不治可致耳听力损害的危害关系。“接诊中,患者中真正知道、了解突发性耳聋这种病症的人并不多,以致突聋后能及时到院检查治疗的并不多,大多数抱有耳朵暂时不舒服、暂时不用看等过段就可自行恢复的侥幸心理,却不知是认识上的误区。”甘忠说道。
      甘忠提醒说,突然耳鸣,伴听力下降,应及时治疗,目前正在治疗的一位女性患者,早上起来感觉耳朵闷堵、耳鸣就很警惕,急忙到医院看诊,经过**的治疗,患者感觉恢复很好,耳闷堵感消退,听语清晰。
      冬季及初春易发突聋,需警觉“突发性耳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也较高,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在冬季和初春是发病高峰。有的患者发病后,表现不明显,但80%患者有耳鸣,伴有听力下降。”甘忠表示。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中低频下降,这就是说突然听不清声音,即便是面对面的说话依旧听不清,听语时耳朵隔了层厚厚的东西,觉得话语就像天外飘音;第二,高频下降,这种情况日常言语交流时没有影响,但伴耳鸣的频率较高,而且是一侧耳朵耳鸣特别厉害,这时就应该就医。
      若突聋患者发病后能立即就医,通过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恢复听力,或者是此次患病前水平;若在发病后1周内就医,听力恢复可达80%以上;若在发病后20天以后就医,听力恢复率就大大降低,以此类推,越拖延治疗,恢复几率越低,甚至可听力完全损失、全聋。
      再次提醒,如果有耳鸣、耳闷塞,人多嘈杂不知说什么,言语分辨率较低时,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
      注意生活习惯预防耳聋很简单耳朵作为机体生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耳聋一旦发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甚至终身痛苦。为此,董玉礼教授建议,平时注意耳的保健,对预防耳病的发生从而保持正常的听力,具有重要意义。甘忠给出了七点建议。
      1、日常生活防噪音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间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经常处于急噪,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体内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障碍,这样容易出现听力锐减。所以,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3、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处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颔关节突后缘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推荐:非常有效的耳部保健操。
      4、注意用药应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神经性耳聋患者更要注意!
      5、*好不要挖耳朵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挖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能弄坏耳膜。耳道奇痒难忍时,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
      6、保健之道多补肾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减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多服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这些食物对保护听力颇有裨益。
      7、不要过长时间使用耳机当你经常使用mp3,mp4或mp5用耳机听歌或看视频的话,切记不要将音量调的太大,更不要长时间地使用,因为这样会使你的听力下降,如果想长时间使用,可以不使用耳机。

    责任编辑:王静    WWW.1168.TV    2013-1-21 17:37:20

    文章来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

本文标签:
版权所有 1168医药保健品招商网-WWW.1168.TV Copyright © 2008-2025 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编号 (粤)-经营性-2014-0016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4090958号公网安备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390号
1168医药保健品招商网专业提供:医药等产品信息的网站招商平台,打造中国成交率最高的网络医药招商网站→返回顶部←
本网站只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销售服务,不对交易过程担负任何法律责任,请交易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