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日期:2012年12月10日 阅读:474
肝杀手: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引起胃癌,肝癌,食道癌的罪魁祸首,它是由发霉的粮食、花生所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多发于温暖、潮湿、容易滋生黄曲霉菌的地区,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区。黄曲霉素是由黄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强的物质之一,主要损害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目前,国际癌症中心已将黄曲霉毒素定为致癌剂。
胃杀手: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导致食道癌和胃癌,它存在于腌制食品中。咸菜,咸肉,酸菜等都含有亚硝酸盐。亚硝胺是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而成的产物,而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均广泛存在于腌酸菜、咸菜、咸鱼、咸肉、烟熏食物中。
蔬菜中含有较多硝酸盐类,煮熟后放置过久,在细菌酶作用下,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与胃内蛋白质分解的产物相作用,形成致癌的亚硝胺。人们在吃了这些剩菜后,易诱发胃癌。另外,调整饮食防胃癌的其它方法有:低盐饮食,可以减少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摄入。而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丰富的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胺结合。
肺杀手:厨房油烟当食用油烧到150摄氏度时,其中的甘油就会生成油烟的主要成分丙烯醛,它具有强烈的辛辣味,对鼻、眼、咽喉粘膜有较强的刺激,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另外,厨房油烟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苯并芘的致癌物,苯并芘可导致人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长期吸入可诱发肺脏组织癌变。
结肠杀手:油炸食物、高脂肪饮食卫生部近期曾发布公告指出,建议尽可能避免食用经过长时间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条和各种油炸食品。,这其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而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
盘点致癌饮食茶垢: 茶垢中含有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金属和某些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等,可导致肾脏、肝脏、胃肠等器官发生病变。
水果中烂掉的部分:水果腐烂后,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特别是真菌的繁殖加快。有些真菌具有致癌作用,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果汁向未腐烂部分扩散。所以,尽管去除了腐烂部分,剩下的水果仍然不能吃。
用报纸包的食品:油墨中含有一种叫做多氯联苯的有毒物质,它的化学结构跟农药差不多。如果用报纸包食品,它就会渗到食品上,然后随食物进入人体。人体内多氯联苯的储存量达到0.5~2克时会引发中毒。轻者眼皮红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重者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肌肉酸痛、咳嗽不止,甚至导致死亡。
霉变的大米、花生和玉米:其中含有黄曲霉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强致癌物质,容易引起肝癌和食道癌。有人以为,多洗几次或高温消毒就能去除有毒物质,其实黄曲霉素一旦污染食物,是很难彻底清除的。
碱性食品中的味精:味精遇碱性食品会变成谷氨酸二钠,使其失去鲜味;当它被加热到120℃时,会变成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因此,在有苏打、碱的食物中不宜放味精;做汤、菜时,应在起锅前放味精,避免长时间煎煮。
烧焦的鱼和肉: 鱼和肉里的脂肪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V—氨甲基衍生物,这是一种强度超过了黄曲霉素的致癌物。
腐烂的白菜 : 腐烂和没腌透的白菜中,都含有致癌性亚硝酸盐。
烧烤食品:所有的烧烤食品中,都容易出现一种致癌能力相当强的物质——苯并芘,这和油炸食品中的油反复使用,所产生的是同一物质。
用卫生纸或毛巾擦过的水果:许多卫生纸的消毒不彻底,携带大肠杆菌、致病性化脓菌、真菌、乙肝病毒等对健康造成影响。
涂在筷子上的油漆:油漆筷子的使用现在仍然很普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油漆中含有铅、苯等化学物质,常常随着油漆的剥落被我们吃进体内,造成一定的健康危害。
桌布上的有毒物质:很多饭店在桌子上铺的薄薄的塑料桌布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含有毒的游离基,能通过餐具借食物进入体内,导致慢性中毒。所以,在外就餐时,不要将筷子直接放在铺有塑料薄膜的桌面上。
防癌食物可分为8大类1.洋葱类:大蒜、洋葱、韭菜、芦笋、青葱等;2.十字花科:花椰菜、甘蓝菜、芥菜、萝卜等;3.坚果和种子:核桃、松子、开心果、芝麻、杏仁、胡桃、瓜子等;4.谷类:玉米、燕麦、米、小麦等;5.荚豆类:黄豆、青豆、豌豆等;6.水果:柳橙、橘子、苹果、哈密瓜、奇异果、西瓜、柠檬、葡萄、葡萄柚、草莓、菠萝、柠檬等各种水果;7.茄科:番茄、马铃薯、番茄薯、甜菜;8.状花科:胡萝卜、芹菜、荷兰芹、胡荽、莳萝等。
责任编辑:王静 WWW.1168.TV 2012-12-10 17:29:32
文章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