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的三过都是什么?

    添加日期:2012年6月27日 阅读:663

       孩子基本上与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隔离了,爹妈在干什么他们并不清楚,也不了解父母的甘苦。只是出于好奇,父母才偶尔带他们参观一下自己的工作场所,只是出于礼节,才去见见祖父母。正是周边环境的封闭,造就了“大公主”和“小皇帝”的习气。
        当年父辈们80%都是自己去上学,现在只有7%的孩子是自己去上学。为了让孩子能遂父母的愿,家长对孩子是百依百顺,为子女付出多少血本都在所不惜。家庭在消费和支出的意向上,为孩子的开销或孩子的选择意向竟占家庭比重的22%~40%.父母们由于“出了血”,一不如意就冲孩子大吼大叫:竞争,竞争,否则扫马路去!孩子们则根本不当回事,心里在嘀咕:你也没混出息。两代人的冲突,好像他们面对的不是同一个时空,也不是同一个社会。与上代人相比, 今天的孩子简直太不幸了,孩子从小就进入一个太紧张的时代。大人们只是想着孩子小学要择校,中学要重点,大学要名牌,一路杀过去,出国、留学、找个好工 作。可人们似乎忘了,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要玩,要欢乐,还要听故事。
        在一项对上海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平均作业量超过国家规定的一倍以上。一般小学生除了上6节课之外,还要完成教师、家长布置的作业,加上参加学校夜托班、提高班、家教辅导班等,共计454小时,人均每天学习时间总计为1054小时,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6小时的规定。
        家长不管自己是什么职业,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点儿书。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闲着做其他事,不如让他们多做功课……孩子做其他事,家长不放心,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
        时下,许多家长对自己没那么多的紧迫感,对孩子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制订了庞大的五年或十年“规划”,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他们照样强行实施他们的教育计划。我们把这种家长叫做“教育狂”妈妈和“教育狂”爸爸。结果导致中小学出现了“三过”现象。
        1、过度竞争。现行教育体制具有明显的精英教育特征。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天才儿童以一定比例存在于自然人群中,从而整个学校制度被发动起来,儿童从入学起就被用“天才儿童”的标准进行层层筛选,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被层层下放以期提高教学要求的水准。整个课程体制也表现出单纯面向升学的特征:片面注重“尖子率”、“竞赛得奖率”、“升学率”等等。于是,学生的学业竞争异化为考试分数的竞争,各个学校以升学考分争高低,毕业班由精兵把守,中低年级加强“备战”,大小测验、考试过于频繁,致使学生苦不堪言,造成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人际关系的淡漠、环境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孩子们在享受父辈们幼时从未享受过的丰富的物质及精神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精神压力。
        他们从踏入小学校门的第*天起,就已站在了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而学校、家长传统而片面的教育观念,以分数高低论英雄、以升学率高低论优劣的不适当教育观念,严重妨碍了教育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这种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实际上是剥夺了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正常的生长环境。
        2、过高期望。过高期望是对青少年的“精神虐待”,易造成他们心理扭曲和损伤。高期待已成为困扰我国未成年子女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结。激烈的择业竞争迫使上海的学生和家长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学校深造,将来就业时将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有90%以上的家长期望子女能入大学深造。
        据调查,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高兴的事情”是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恼火的事情”则是孩子学习成绩差。
        不难想象,这种心态对孩子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错误教育方法,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其危害远大于娇宠溺爱,甚至于体罚。“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有些家长当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以制服孩子。还有像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如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这种比照又往往用讽刺、挖苦等形式,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就产生自卑意识。
        心理学研究已表明,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也难以适应社会。
        3、过分保护。过分保护导致如今的青少年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方便中,青少年人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成人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下一代铺设了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发展规律。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如果忽视了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就如我们现在做老师、家长的常常会感觉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许多毛病,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消极、胆怯,显得十分幼稚;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
        孩子受到的限制越多,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为成年所做的准备和考验,那他们将来为人父母就不会很合格,作为一个成年人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家庭的 责任是发展孩子的性格,并为他们成年做准备,但这种准备工作并不总是很成功的。我们真的关心孩子吗?如果真关心孩子,标准就不应该这么单一,不应该只看分数。
        所以,我们要改变那种“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怪现象。

            责任编辑:刘益宏    WWW.1168.TV    2012-6-27 18:19:14

    文章来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2817276005@qq.com。

本文标签:
版权所有 1168医药保健品招商网-WWW.1168.TV Copyright © 2008-2025 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编号 (粤)-经营性-2014-0016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4090958号公网安备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390号
1168医药保健品招商网专业提供:医药等产品信息的网站招商平台,打造中国成交率最高的网络医药招商网站→返回顶部←
本网站只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销售服务,不对交易过程担负任何法律责任,请交易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返回首页←